又值金秋,第十一届COA国际学术大会如期举行,回顾过去十届大会,回顾过去十年,骨科迅猛发展,分科也日益精细。脊柱外科作为骨科的重要部分,取得了长足发展,手术技术日趋完善,诊疗方式日益多样,同时诊疗设备和器械也在不断进步。在临床技术进步的同时,基础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诊疗原则、标准等也在不断修订,脊柱外科在朝着科学、精细、微创、阶梯化的方向发展。
回顾过去脊柱外科的发展,诊疗思维及方式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变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脊柱退行性病变患者明显增加。腰椎间盘突出症作为最常见疾病,目前治疗方式已经得到了巨大扩充,并逐渐向微创手术方向发展。减压固定融合始终是脊柱外科治疗的金标准,也是终极治疗方式。随着微创器械的进步以及理念的更新,阶梯治疗方式逐渐被患者所接受。椎间孔镜、通道技术等极大的减少了手术创伤,缩短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甚至改变了麻醉方式。另外各项微创技术的适应症也在探索中逐渐拓宽。虽然微创手术乐于被患者所接受,但微创并不代表小切口,微创手术也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开放手术,谨慎选择适应证,认清微创手术及开放手术各自的局限性及优点,才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掌握开放手术,熟悉微创手术,了解阶梯治疗中的各项技术,应该是未来脊柱外科医生的发展方向。
随着脊柱外科医生对于手术技术的精益求精,各项辅助技术也孕育而生。各类导航技术,导航辅助机器人技术,3D打印技术以及显微镜的逐渐推广应用,提高了术者操作的精细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精准化、精细化是未来外科的发展方向,各项辅助技术的发展可以使医生如虎添翼,但辅助技术始终只是术者的辅助,只能使好的医生变得更好,而不是产生好的医生。各类辅助技术目前的发展还并不成熟,存在着手术时间相对较长,费用较高,学习曲线较长等缺点,仍需要不断的进行完善。相信技术的进步推动临床的发展,临床的发展也会更加推动技术的进步。
在脊柱畸形的研究中,二维矫形的理念早已更新为三维矫形及三维固定,另外脊柱医生也更加注意整体矫形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而不是简单的追求矫形效果。随着PSO、VCR、VCD等各种截骨矫形技术的提出,截骨技术已得到了很大完善,同时截骨矫形的理念也发生了重大转变。技术的完善可以保证极高的矫正率,但矫正率的提高并不意味着临床效果的提高。对于截骨后脊柱-骨盆的整体变化的分析,如何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如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些因素更加值得脊柱医生关注和思考。
由临床到基础研究,再由基础研究回归临床。对于各类腰椎退行性病变、脊柱畸形、脊髓损伤等各类脊柱外科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学研究也在不断进步。分子生物学、生物力学、材料学、甚至物理、数学等其他学科与脊柱外科研究的融合更趋完善。将来的脊柱外科发展,无论是临床工作,或是基础研究,必将需要多学科的共同合作,多学科融合。
技术的进步给未来脊柱外科的发展带来了更多可能性,诊疗指南的日趋规范,针对患者的个性化治疗,诊疗过程的阶梯化,手术技术的精细、微创化,多学科的融合合作,这些,可能会更好的推动脊柱外科的发展。
作者简介
王岩,首席骨科专家、解放军总医院骨科专科医院 院长、主任医师、教授;解放军医学院、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岩教授专科方向主要以人工关节置换、颈椎病、腰腿痛及脊柱畸形矫形的治疗为重点,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并有系列自主创新。2010年以来,在国内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 118篇;主编专著15部,主译专著6部。主持国际、国内及军队科研课题多项, 获科研基金逾亿元。获12项国际及国家发明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