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每日新闻 › ​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显微外科(修复)学组2016年度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显微外科(修复)学组2016年度工作总结及2017年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2日 信息来源:赵德伟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对显微修复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显微修复技术性人才的需求量更大,在外科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大量的显微修复技术性人才。作为当今的外科医生,尤其是骨科医生,学习掌握显微修复技术就尤为重要。显微修复技术是现代外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地位也是在日益增加,已经应用到医学的各个领域,对显微修复技术性人才的需求也是在日益增加。所以我们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显微学组,希望可以培养和挖掘显微修复人才,为中国骨科的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016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显微外科(修复)学组在赵德伟组长的带领下,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下面就2016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显微学组工作做一总结:

1.组织建设方面:

紧紧围绕完善学组服务功能,深化骨科显微外科(修复)专业领域工作组建设,鼓励各单位宣传显微修复学术活动、充分发挥学组的作用,加强兄弟学组间的合作、加强各省区各兄弟单位间的学习与参观;探索适合我国显微骨科人才发展的培养模式,以储备显微修复专科人才,减少与避免人才流失。

2.学术活动:

1)组织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显微外科(修复)学组的专家参加第九届中国骨科医师年会(CAOS2016),该会议于2016年5月在成都胜利召开。                          

2)2016年6月18日由辽宁省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主办,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显微外科(修复)学组协办,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承办的辽宁省医学会第三次显微外科学术会议暨2016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显微修复重建论坛在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隆重召开,该次会议提升辽宁省显微外科医疗水平,促进显微外科同道的学术交流。 

3)2016年4月28,赵德伟教授参加中国修复重建外科继续教育工作委员会、手足显微外科论坛YY网络教学精品课程栏目,并就成人股骨头坏死的理论和治疗做精彩讲座。本次讲座,赵德伟教授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及国际国内最新研究进展,详细讲解股骨头坏死的病理基础、分型、多种治疗方法间的优劣得失以及先进性的理念、实用性的方法和对股骨头坏死的权威性解读。

4)为提高股骨头坏死治疗水平,促进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降低并发症,减少、防范医疗纠纷,加强骨外科医师之间的联系,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承办“第一届国际股骨头坏死高峰论坛暨第十三届全国股骨头坏死显微修复治疗学习班”于2016年7月21-24日在大连召开。本次学习班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实用性,为提高股骨头坏死治疗水平,促进显微外科新技术、新项目的临床应用。

本次学习班邀请了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台湾、香港及中国大陆20余名国内外知名骨科专家就股骨头坏死诊治及研究新进展作专题报告;此外,本次学习班特别开设髋关节周围解剖基础理论授课、实地操作以及股骨头坏死显微外科修复手术现场观摩课程,推广和规范股骨头坏死治疗技术,取得圆满成功。

5)2016年11月,组织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骨显微学组的专家参加中华医学会第十八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该会议于2016年11月在北京召开。

6)为促进股骨头坏死的治疗规范化,由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显微修复学组、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显微修复工作委员会、中国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骨缺损及骨坏死学组共同组织国内股骨头坏死领域的专家,经过对既往专家共识的讨论、修改,结合近几年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制定了成人股骨头坏死临床诊疗指南。

二、 2017年度工作计划

1.拟于2017年7月于辽宁大连举办“2017全国骨科显微修复学组学术年会暨第十四届全国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再造学习班”,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广显微外科技术同时进一步深化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修复与再造在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探讨。

2. 密切加强与国际显微外科学会的关系,积极参与2017年在韩国举办WSRM国际学术大会,加强与骨科分会及显微外科学会的交流,学组组织显微骨科专业投稿,进行学科交叉,横向联合,争取让显微修复外科技术得到发扬。

本学组始终为广大显微修复外科医生提供广阔的交流平台。使他们在工作中增长见识,学习显微修复技术。我们会用最大的热情,服务于广大的显微修复外科医生,他将成为培养和发掘显微修复人才的基地,为每一位显微修复外科医生打造一片展现自我的天空。

赵德伟照片_副本.jpg

作者简介:   

  赵德伟,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兼任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显微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科显微外科(修复)学组组长,中华显微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临床解剖杂志副主编,中华医学、中华骨科,《Microsurgery》杂志编委等职务。

从事骨科及显微外科工作三十余年,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方面独创治疗方法十余种。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方面,独创了系列股骨头修复与重建治疗方法十余种。主持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项、卫生部公益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主要科研成果先后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编出版学术专著13部,发表SCI收录论文60余篇,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获得专利2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