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每日新闻 ›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2016年工作总结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2016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2日 信息来源:刘强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自成立以来,积极推广针对骨质疏松的诊疗方法,交流科研成果,努力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2016年,在中华医学会医学会骨科分会的领导下,骨质疏松学组遵照学会的工作宗旨,执行学会的工作安排,积极开展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工作,逐步扩大骨质疏松学组的影响,现将主要工作汇报如下。

第一,主动开展各项工作,普及骨质疏松围手术期的正规化、系统化治疗。在多地举办学术活动和巡讲,得到广大一线医务工作者的认可与好评,为其在治疗过程中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提高了诊疗水准,使一大批对骨质疏松症临床、教学和科学研究感兴趣的专业人员得以成长。

第二,积极参与医学会组织的各项学术活动。多个学术会议,尤其是COA的稿件量逐年增加,针对国内外骨质疏松学科专业知识的新进展、新技术开展讲座和讨论、病案分析等,了解目前骨质疏松领域的现状和动态,使得各种学术观点交流碰撞,参与的人数越来越多,让骨质疏松在医学界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第三,骨质疏松学组积极与各学术期刊、杂志合作。于中华骨科杂志,中华创伤杂志各发表专刊一期,增进了读者对于骨质疏松的了解。参加了中华骨科杂志的骨质疏松骨折诊疗指南修订工作,第二版将于今年底发布,届时会进一步推进骨质疏松的规范化诊疗。

第四,积极与中华骨矿盐代谢委员会、中华老年学会等其他学会合作,相互交流观点与经验,从多角度彼此渗透,互通有无,共同发展。学会中很多成员都是骨质疏松及相关专业的博士、硕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在基础与临床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并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加强与创伤、关节脊柱等其他学组的交流合作,促进各学科之间的交叉学习,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优势互补,产生聚合效应,收效明显。各学组的专家、同道相互交流,为骨质疏松学组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思路指导着新的研究,新的研究将带来新的发展。

骨质疏松学科虽较其他骨科学起步晚,但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而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步成为医学领域发展最为迅速的学科之一,也是生物和医学领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骨质疏松学工作者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国的骨质疏松在临床治疗方面发展是非常好的,某些方面在国际上还有比较大的影响。但是,如何保持我国骨质疏松良好的发展势头,并且在新的时期更更上一层楼,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各位同仁,我们共同努力!

刘强院长_副本.jpg

作者简介:

刘强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现任山西医学科学院(山西大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第六、七、八届委员会委员,第九、十届常务委员,并担任骨质疏松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关节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医院感染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全球华裔骨科学会理事,山西省医学会副会长,山西省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山西省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