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 每日新闻 › 原发性脊柱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技术的演变和现状
原发性脊柱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技术的演变和现状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10日 信息来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肿瘤外科 肖建如

  原发性脊柱肿瘤相对少见,约占所有脊柱肿瘤的20 %,全身骨肿瘤的6.6%~8.8%。尽管原发性脊柱肿瘤的诊治原则与四肢骨肿瘤基本相同,但由于脊柱解剖复杂,毗邻脊髓神经、大血管及重要脏器结构,其外科切除难度较大、风险较高,既往多采用次全切除的手术方式,导致肿瘤局部复发率居高不下,治疗效果远不如四肢骨肿瘤。

  在四肢骨肿瘤的治疗中,Enneking 等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肌肉骨骼肿瘤外科分期原则,引入间室、外科切缘等肿瘤外科概念,取得了显著疗效,奠定了骨肿瘤外科现代治疗理念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初,一些脊柱外科医师开始在脊柱肿瘤外科治疗中运用Enneking分期理念,探讨原发性脊柱肿瘤的外科分期。1997年,Rizzoli Insitute、Mayo Clinic和University of Iowa Hospital 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即Weinstein-Boriani-Biagini ( WBB )分期系统。该系统依照外科切缘概念界定脊柱肿瘤切除方式,旨在兼顾脊柱肿瘤总体切除的同时,力求保留脊髓这一重要结构。国内上海长征医院紧随其后阐述了WBB分期在脊柱原发性肿瘤外科治疗的应用,对手术入路、切除技术、术中出血控制与稳定性重建等手术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肿瘤切除率显著提高、手术并发症与死亡率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局部复发率较过去显著降低。

  20世纪60年代,Lievre等报道了对原发性胸腰椎肿瘤施行全椎节切除的少数个案报告。然而早期的全椎节切除技术实施方式多为分块切除,尽管确定了肿瘤切除范围,仍属经瘤手术,肿瘤细胞污染术野,易导致肿瘤局部复发。Stener 等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次提出了更加符合肿瘤学要求的全脊椎整块切除( 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 ) 技术,沿边界整块切除肿瘤,最大限度减少了术中污染,降低了局部复发率。20世纪90年代中期,Tomita等提出了从后路对胸腰椎肿瘤实施TES的手术技术,术中应用线锯将病椎自椎弓根断开,再于病椎上下分别截断,将整个病椎分附件和椎体两块切除,单一后路TES技术由此逐渐推广应用。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优化,单节段TES的手术时间由早期的7~10 h缩减至目前的3~5 h,出血量由6000~10000ml 降低至1000~3000ml,手术创伤和并发症控制也获得明显改善。患者为手术付出的代价明显减少,实施TES的适应证得到了逐步扩大。在切除节段数方面,2~3个椎节TES切除的文献报道并非罕见,近期更有学者报道了4~5个椎节采用TES切除的病例。

  长征医院通过自制TES专用手术器械优化后路TES手术技术,进一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手术创伤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将其应用节段由传统的下胸段、上腰段逐步扩展至上胸段、下腰段。而因涉及椎动脉和颈神经根等重要结构,颈椎区的整块仍然存在巨大挑战。对C2~3节段,可通过牺牲不参与臂丛神经的 C2、C3 神经根和单侧椎动脉实现整块切除。对下颈椎区域,目前仅能针对部分病例实施牺牲患侧椎动脉的大扇形矢状整块切除。我院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并成功实施数十例颈椎大扇形矢状整块切除术。

  近20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脊柱内固定与重建器械的飞速发展及肿瘤学认识的逐步融入,脊柱肿瘤的治疗由过去的简单椎板切除、减压到现在的全脊椎切除,由过去的分块切除到现在的整块切除,使得脊柱肿瘤的临床疗效明显提高。目前,手术切除仍然是原发性脊柱肿瘤最基本、最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TES手术作为获取合理外科边界的更好手段,近年来更成为脊柱肿瘤外科界聚焦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众多中青年医生竞相追逐的热点,但也应在TES的热潮中清醒地认识到:尽管TES有着众多优势,其仍然只是控制肿瘤的技术手段之一,应按照脊柱肿瘤治疗理念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对良性肿瘤和预计生存期较短的转移癌,滥用TES将增加无谓的创伤和并发症,加大患者的代价。同时术者也应评估自身技术条件,不应盲目跟从,否则将导致难以挽回的不良后果。各节段脊柱肿瘤切除边界的个性化精准设计与实施、各病理类型肿瘤相关辅助治疗的优化与应用,仍将是今后脊柱肿瘤界共同努力的方向。


130403081.jpg

  肖建如教授系国内著名骨科专家,全军骨科研究所所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医院常务副院长、骨肿瘤外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现任全军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军骨科专委会骨肿瘤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肿瘤学组副组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及军队优秀技术人才I类岗位津贴。